X
独阅读首页 > 北宋社畜浮沉录 > 墨池洗笔 > 第十一章 骈赋初学心茫然
第十一章 骈赋初学心茫然
作者:枕石漱流 数字:4433 吐槽:70 更新日期:2023-02-25 11:08:47

  “既然如此,那方贤弟,学习诗赋之事,就包在我身上,”摸底考试结束,自认为搞清楚方翰韬真实状况曾布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说道。

  说着话,他便起身从旁边的书架上翻找了一番,取了几本书籍过来,对方翰韬说道。

  “吟诗作赋,并不是什么难为之事,尤其以方贤弟的资质来讲,相比之下,其实洞悉圣人微言大义,探求经术之中的性命义理更难一些,方贤弟仅凭偶尔旁听,就能理解圣人之言。想必诗赋之事,就更是手到擒来啊。”

  方翰韬一听就知道曾布又对自己的真实水平的认知产生了要命的巨大误差,想急忙解释,但被曾布抬手虚按道,“方贤弟不必谦虚。”

  接着曾布把这些书籍一本一本递给方翰韬,介绍道,“想要学习诗赋,光靠人教是不行的,你得看历代名家手笔,看多了,律诗骈赋就自然水到渠成,下笔成章了,方贤弟请看,这本《蒙求》是基础,你先看这些了解历代人物故事,熟记典故。”

  方翰韬结果这本《蒙求》,还没来得及翻看,曾布又递给一本书过来。

  “看完《蒙求》,便可看这本《初学记》,以作深入学习,这时候可以写赋,《初学记》即可做类书来查,也可借其中文章仿写查验,一体两用,甚为方便。《初学记》读熟,写赋用典便可信手拈来,不至于词穷了。”

  曾布又强调说道,“《初学记》学好,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就不用看。这是重中之重!”

  方翰韬又只好接过《初学记》,这玩意听曾布的意思是,既能当范文又能当字典来查,跟九阳真经一样厉害的秘籍了。1

  方翰韬刚想翻这本九阳真经,结构曾布又递来了一本书,方翰韬想看看这是何方神圣,结果一看封皮,啥也没有,迷惑的看着曾布。

  曾布咳嗽一声,解释道,“这本册子是二兄的恩师欧阳公编纂的,里面收集了从六朝到本朝的各路名家骈文律赋手笔,比之《昭明文选》精要,又能博采百家之长,《初学记》精读之后,便可看这本册子,揣摩回味。如此,赋学之道,便可大成了。”

  曾布给方翰韬画完学习路径图,给完学习资料后,便拢手严肃说道,“我能做到的,就是这些了,须知道,读书作赋,全靠自身修行,旁人不能代你读书,更不能替你捉笔。方贤弟资质超卓,唯一差的,便是这些苦功了,只要功夫下到,日后必有成就。”

  说完,曾布便拍了拍方翰韬的肩膀,以示鼓励,然后就走了。

  他自己还有曾巩布置的课业要学呢。

  留下方翰韬在原地凌乱。

  看了看手里这几本书,加起来还没后世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厚,方翰韬很是疑惑,“光是看这些就能写赋了?”4

  真是奇怪,这毕竟可是赋啊!真有那么好写?

  想想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赋》,赋这个东西,在方翰韬认知里就是语文课本里神圣的存在,要是换成别的写散文古文,方翰韬觉得自己练一练还能糊弄出来,毕竟散文这些,主要核心还是说理议论,无非古代的散文是以文言文来写作,后世是拿白话文来写。6

  换汤不换药罢了。自己对这核心内容还是训练过,也是熟悉的。

  但骈赋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重点就是华丽的辞藻,各种典故的运用,工整的对仗,这些是方翰韬完全陌生的东西。

  他连对联都对不明白,咋还能写赋呢?

  只能指望曾布老哥给点力,是个大腿,他推荐的这几本书说不定真是九阳真经,自己看完就神功大成了呢?

  方翰韬满怀希望的打开曾布给他的几本书,开始学习。

  循序渐进,按照曾布给的路径一步一步来,方翰韬首先开始看《蒙求》。

  《蒙求》是唐代李翰所著,皆以四言成书,两句一骈,一句一个旧典。正文内容不长,其实也就两千来字。其实里面最主要的内容这每一句典故所讲的故事,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也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

  比如说这里面写的,“屈原泽畔”,这个懂得都懂,说的是啥故事,还有“西门投巫”这句,讲的故事也很有名,是西门豹的,还有比如“绿珠坠楼”,“王戎简要”,“孔明卧龙”,这些。6

  都十分的基础。

  方翰韬一会就翻看完了,里面这些故事典故,绝大部分他都门清,他又不是罕见,这赛里斯小孩都知道的东西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蒙求》其实就是个儿童识字课本,跟千字文,和后世的《三字经》差不多一个性质。9

  这本《蒙求》算是过了。1

  方翰韬接着又拿起《初学记》。

  之前的《蒙求》,看书名就知道那是一本启蒙用的书籍,而这本《初学记》,不用翻看里面的内容,方翰韬就知道这肯定也是一本很基础的书,估计是正式的小学中学课本教材了。

  方翰韬翻开《初学记》,一看,果不其然。

  《初学记》的来源就是唐玄宗给诸位皇子作文时检查事类典故时候,嫌弃《御览》这些书实在是部秩繁浩,又没有搜索引擎,挨个一本本书翻找起来太麻烦,便让当时的一代文宗名相张说,领着徐坚、韦述等诸位学士,从群书中挨样采撷,分门别列编纂起来的一本类书。

  有点百科全书那意思。

  比方说“日”这一条目,先是有叙事,说明日是啥东西,什么《说文》是怎么解释得,“日者,实也,太阳之精”,《淮南子》里又是怎么解释的,《毛诗》里又是怎么解释的,《尔雅》里又是怎么说的,把各个解释百科条目都整理,放在一起。

  如此,便是曾布所说的,《初学记》当字典的用途。

  接下来便是重点了,最贴心的是,《初学记》甚至还把唐玄宗以前的赋文里与“日”相关的章句,整理成对子给你放在一块。什么丽天对出地,然后下面注明出处,“《易》曰,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文子》曰,日出于地,万物藩息。”,还有什么贯白虹对夹赤鸟,夸父弃杖对鲁阳挥戈,长安近对车轮远。1

  方翰韬看到这里,不由得泪流满面,虽然李隆基杀儿子杀的挺狠,还扒灰抢儿媳妇给儿子戴绿帽子,但他真的是一个好父亲,为赛里斯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哭死。2

  有这本《初学记》,大伙对对子,能对一百多个关于“日”的对子,里面还能不重复,压根不带一个日字。

  快说,谢谢李隆基。6

  方翰韬把《初学记》翻了大概,心中有了数,只要把这里面的内容记下来,自己写赋确实不用担心词汇量不够的问题了。

  这简直就是本古代版《英语雅思单词本》。

  方翰韬信心满满,不由得对曾布信心大增,只能说虎兄无犬弟,哥哥是唐宋八大腿,这弟弟也不差。3

  九阳真经进度2/3!

  接着方翰韬便接着翻曾布给他的第三本书,也就是那个欧阳修编的历代名家名作选集小册子了。

  按曾布的说法,其实到了这个地步,熟练掌握《初学记》的内容后,就已经是个成熟的写赋选手了,方翰韬翻了翻这选集里的一些赋,仔细研读,看了十几篇后,大概摸清楚了赋的创作模式,准备自己开始写一篇试试手。1

  就写早上自己交了白卷的那篇题目,《暴秦二世而亡赋》!

  有《初学记》如此利器在手边,自己到时候边查边写,怎么着也能敷衍几百字出来。

  方翰韬想到做到,提起笔来便要开始写。

  结果,笔是提起来了,但方翰韬绞尽脑汁半天,又是迟迟不能落下,一字不能出。

  估计还是词穷导致没灵感的缘故,方翰韬心想,便又把笔搁置在一旁,复又翻起初学记开始找合适的篇目看。

  翻看了半天,又看了不少好对子,方翰韬信心又回来了,又拿起笔来准备挥毫作赋。

  结果又卡壳了,根本写不出来!

  如同整个陷入泥潭的汽车一般,方翰韬脑子飞速运转,但就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一点进展都没有。9

  方翰韬有点丧气,既然一篇赋写不出来,那倒是把目标放低,先写一段骈文看一看吧。

  有《初学记》在手,写对句总能写出来吧。

  方翰韬又提起了笔,结果空坐半天,还是憋不出一个字。

  连个对子都写不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曾布这给的升级路线怕不是有问题吧!

  方翰韬重新再仔细琢磨曾布给自己点明的学习路径,《蒙求》是记典故,《初学记》是扩宽词汇量,欧阳修编的小册子是范文……

  等会,这怎么一下子从背单词跳到写作文了。

  方翰韬拿自己学英语的做题经验和思维一套,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怪不得自己是一字都憋不出来。

  正常学习路线应该是背单词,然后是学语法,写出句子,一句话会写之后,才轮到写作文。1

  这曾布是直接让自己背完单词就写作文,句子都不会写,咋写作文啊?

  至于咋写出骈句,对不起,不知道,曾布没教。

  方翰韬只好又去找曾布求教,结果曾布听完方翰韬的问题,一脸的疑惑与纳闷。

  “这个还要怎么学?不应该是理所应当就会的啊,水到渠成啊!”

  典!

  来了来了它来了!味对了,经典学霸给学渣讲题的既视感!6

  就像高数课本上那些侮辱学生智商的证明过程一样,什么“证明:略”。“由此可证”,“显然易得”。5

  显然易得个鬼啊!

  结果曾布挠了半天的头,想破脑袋也整不明白怎么给方翰韬讲。

  求教曾布无果,方翰韬只好又回去,徒劳无功,只好翻着《初学记》看来看去。1

  还是没闹明白这骈句怎么写。

  这也不怪曾布,他是真不明白这玩意该咋教,其实整个唐宋时代,诗赋教育都是只以积累引导为主,看看曾肇小朋友的教育和课程布置就知道了。

  而具体的知识掌握,那就得靠自己去多读书多体会,就跟小孩学说话一样,听得多说的多,就自然而然的会了。

  既然从来没人教过,那自然而然的不会教别人了。1

  方翰韬枯坐了半天,只好徒劳的翻看《初学记》,可是左看右看,还是半天门都没入,一点头绪都没有。

  这么折腾到了晚上,曾巩他们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了,一进家门,收拾梳洗,大家一起吃完饭后,曾巩便开始挨个检查作业,看看大家今天的学习进度。

  待到了方翰韬这里,方翰韬老老实实的给曾巩交代自己骈句对子压根写不出来的困境。

  曾巩沉思片刻,说道,“其实写骈句不难,非常好写的。”

  方翰韬嘴一撇,对曾二叔来讲当然简单,这也是位大学霸,根本理解不了学渣的痛苦,也陷入了知识的盲区。

  “真的不难得,”曾巩看方翰韬一脸不信,笑道,“贤侄现在只是没摸到窍门罢了。”

  “可我《初学记》也翻了半天,历代名家的赋作也看了,还是一句都憋不出来啊。”方翰韬说道。

  “写骈对,真的很简单,用不到《初学记》和名家的赋作的。”曾巩神秘的笑道,“其实,答案五哥儿早就告诉你了,你只不过是下意思忽略掉了。”

  “蛤?”这下子给方翰韬整了个糊涂,曾二叔也开始谜语人了。

  “答案就是在这本《蒙求》里。”曾巩揭开了谜底。

  “曾二叔可真会说笑,《蒙求》能教个啥?”方翰韬一脸不信,《蒙求》这里面的内容,咋看咋都跟写骈句不搭嘎啊,这就是纯纯的一本儿童故事书。

  宋代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罢了。

  “那贤侄你就从《蒙求》里随便抽两句话,八个字,我来教你怎么写一个骈句出来。”曾巩笑着说道。

  “任意两句?”方翰韬满脸不信。

  “任意两句,你随便说。”

  “那就,”方翰韬想了想,“就‘王戎简要’,还有个,‘孔明卧龙’吧。就这两句!”

  方翰韬就不信,这两句里面能有啥道道,写出一个骈句。

  曾巩说道,“既然是王戎,那他路边苦李和钻李核这两个关于李子的典故你应该知道吧?至于孔明卧龙,这个就没人不知道了吧。”

  方翰韬点了点头。

  “那好,先说孔明卧龙,如果你要写一个夸赞一个人要像诸葛孔明一般鞠躬尽瘁,你该怎么说呢?”曾巩循循善诱。

  “那就是,”方翰韬想了想,“效仿卧龙之心?”

  “不错,”曾巩夸赞道,“但你再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哪块怪怪的,应该写的更好一些呢?”

  方翰韬仔细一琢磨,确实,卧龙之心,倒是没啥问题,主要是前面这个效仿两字,有点不太好,是现代汉语的用法习惯,应该改一下。

  “当效卧龙之心?”

  “很好,这半句话你看看不就出来了,”曾巩很满意,“那咱们再想另外半句,王戎的那关于李子的两个典故怎么加进去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