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非常艰难,其中最艰难的一关不是举人考进士,而是秀才考举人,这一关淘汰率太高,前世中国大概也只有国考公务员的岗位可以比。3
每到乡试年,都会有两万多名秀才前往南京考试,最多的时候有三万人,录取多少人呢,此时清朝统治近200年,平均下来,每一次大概录取120人,如果考虑到苏南和扬州较高的文化程度,刘仁明说合肥三百个秀才才能录取一个,一点都不夸张。2
如此低的录取率,考生们自然要想尽办法,最常见的就是作弊,明清两代的科举作弊案不断出现,比如《再生缘》的作者、著名女作家陈端生的丈夫就被牵扯进科场舞弊,被发配到伊犁。
第二种办法就是科举移民,这和后世的高考移民差不多,类似于李鸿章过两年跑到顺天府应考举人,就是最典型的,不过他老爹是京官,有这个特权,但一般人就不行了。
因为明清科举要把祖上几代人都写清楚,又有这样那样的担保,搞科举移民的风险自然比较大,一旦被发现倒霉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长串,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好处,真正敢做的不多……1
很明显,刘仁明不可能去作弊,也不可能有机会科举移民,他如果想要提升考中举人的概率,就是第三种办法,那就是想办法扬名,名气大了,考官也有压力。
一个秀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名气大噪,说明影响力很大,有影响力自然就有了统战价值,清王朝可不是明朝那帮子二愣子可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你一个举人,把你拉入到统治阶级当中,避免你不满意,投奔反对势力,影响到大清的祥和稳定。18
比如现在湖南那位今亮,就是这三个办法最著名的践行者,他能够参加乡试是因为花钱买了监生,按理说花钱买监生参加乡试,被人嘲笑才对,可左宗棠恰恰相反,不仅二十一岁就中举,而且靠的还是“搜遗”中第,凭啥考官专门要找他的卷子,因为他名气非常大。1
道光年间长期在地方任职,做过督抚、布政使等大员的务实派官员,崇尚经世致用的大学者贺长龄对左宗棠“以国士见待”,有贺长龄背书,左宗棠能不出名吗?
贺长龄为啥对老左另眼相看,原因也很简单,左宗棠不仅有本事,也是贺长龄弟弟的门生,是绝对的自己人,大家内部操作一番,左宗棠名声大噪,二十一岁中举也就不奇怪了,但到了北京,能玩这一手的只能是满人,左宗棠自然死活考不上进士……
而等到未来,左宗棠更是做了经世致用派老大陶澍独子的老师,然后又被经世致用派的老二林则徐夸奖了一番,名气自然更大,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老左四十一出道就成了巡抚师爷,甚至发展到直接架空巡抚,把地方大员不当人看的地步。3
左宗棠作为一个幕僚,干得太离谱,被人告发,结果却反而因为老乡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不仅没事,反而名气更大,进而拿到了一只人马,组建楚军,最后一步步跻身为晚清最牛逼的大人物之一,总督干过,军机大臣大干过,可以说达到了大臣的巅峰!2
兄弟们,看到了吧,什么叫会炒作,左宗棠和那一伙欣赏他的官员们才是真正会炒作,现在这帮人的老大林则徐(陶澍已经死了)要倒霉了,刘仁明当然要插一脚,只要和林则徐、邓廷祯见上一面,被他们夸奖几句,刘仁明的名气也会一下子就大了起来!
刘仁明想见林则徐倒不完全是为了扬名,他更多的是想看一看林则徐随身携带的一些西洋书籍报纸,在这个愚昧的时代待得太久了,太憋屈了,他迫不及待要吮吸更多的新东西!8
当然了,还有他对未来的布局,也必须前往扬州,只是现在还不能够跟外人去说……刘仁明的做法在刘宗清看来自然就是想扬名,而且是借着两广总督、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扬名,可见其雄心壮志。
一个年青人有很大的野心,虽说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野心,才会有动力嘛,而刘宗清对刘仁明所说都深信不疑,不是因为英国佬多能打仗,他根本不知道英国佬,对刘仁明评价英国人的种种说辞也将信将疑,但刘宗清知道刘仁明对叫花子皇帝道光的评价很有道理。
一个快六十,儿子才十岁出头的老皇帝,有今天没明天,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他现在的心思肯定只有一个,尽可能创造稳定的朝局,好让小太子顺利接班。4
如果战争可以顺顺利利迅速获胜,他自然愿意打下去,但若是遇到一些不顺,那些主战派肯定第一个倒霉,现在英国人不断骚扰,先是广东,现在又是福建被骚扰,最近听说连浙江定海都丢了,战事不顺利是肯定的,林则徐、邓廷祯这样的主战派倒霉自然就是一定,也是十之八九!
但主战派倒霉,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翻身,哪怕刘宗清这个老童生都知道,林则徐、邓廷祯这样的能臣干吏,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稀少的,他们更是汉族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清王朝可以贬斥他们,但未来遇到情况了,还得靠他们,靠满人,那不是笑话吗?12
既然如此依赖他们,也不可能真正严厉的处罚他们,杀掉他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若是刘仁明这一次能够见到林邓两人,炒作成功,不仅没有危险,反而会名声大振。
就算有些危险,也值得冒险,不追捧主战派,难不成去追捧求和派?是岳飞受人欢迎,还是秦桧受人欢迎?再说了哪怕有人不满,也不会和刘仁明过不过,他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吊车尾的小秀才,跟他计较有什么用?
能够看明白这一点的人事实上非常少,刘宗清也是因为刘仁明提醒才隐隐有些明白,但刘仁明却可以在17岁时,早早洞察到这一点,这恰恰说明刘仁明不仅有野心,而且政治嗅觉非常高,还深通人性,而这样的人注定会有很大的前途!1
而有了名声,刘仁明接下来的路就好走了,未来哪怕考不中举人进士,出去做幕僚,能够拿到的钱也远超一般秀才,刘氏必兴的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毕竟是自己的远方侄子,刘宗清说的夸张一些也很正常!
既然看出刘仁明非同寻常,刘宗清自然要进一步下本,他主动问起刘仁明此行有没有准备好,要想找到机会拜见总督可不那么容易,哪怕林邓两人被罢免,身边也是一堆的人,要见到他们离不开这般那般的花销。
刘仁明心说这位老族长别的不说,眼光真得不错,这样也好,省得我多费口舌,他摇摇头,“侄儿此来除了拜见伯父,并向伯父辞行外,也想着问伯父借一些川资……”
“汝需多少?”
刘仁明胆子很大,你敢给,我就敢要,“料敌以宽,五十金还是需要的,若是伯父需要抵押……”
“一笔难写两个刘字,这等见外的话就不必说了,五十金未必够,与汝百金,不过汝虽为吾家千里驹,但毕竟年岁尚轻,贸然出门在外,吾多有不安,老仆周福随吾多年,多次往来江南江北,他可随汝前往镇扬,有他一路指点,吾方可放心!”
刘仁明多少有些头大,不过搞了人家一百两银子,相当于十几亩地,人家派人跟着,防止他乱来也是应该的,再说了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路,刘仁明也会省心不少。4
至于一百两银子不为他用,那是不可能的,不过是一个老仆罢了,若是不听话,让黄氏昆仲把他捆起来丢一边就是……所以他欣然站了起来,大礼拜谢,毕竟是一百两银子,这个投资确实不少!
见刘仁明如此上道,刘宗清相当满意,两人又聊了两句,刘仁明又把他认为有必要多收购一些棉花告知了刘宗清,刘宗清听完更是高兴,很明显刘仁明不是死读书的人,这样的孩子才更有前途!
不过老族长也有些担心,“仁明,汝既晓国事,可知南方这场战事最终是何结局?”
“英夷与本朝相隔万里,只为求财,朝廷自然能忍,必然是要谈的,只是从此之后,朝廷恐无法禁止鸦片了!”
“汝意朝廷会输?”
刘仁明苦笑着摇摇头,没有说话,刘宗清摸着胡子,缓缓说道,“若是无法禁绝鸦片,白银必不断流失,物价也必然腾贵,而朝廷财力匮乏,也必然会加强聚敛,这未来……”7
“本朝立鼎已过两百年,只比前汉、唐明稍逊,却已然超过了后汉、两宋……”刘仁明低声说道,“吾刘氏一族出自大蜀山,与大蜀山之族人多少有些疏远,需得加强联络,互通有无,若有万一,也可互相照应,此一窟也!”2
“狡兔三窟,汝还有两窟不成?”
“若英夷果能获胜,必然试图在江南建立据点以购买江南之丝绵茶叶,吾刘氏可与据点处买寨购地,既可与英夷直接交易,又可为后路……”
刘宗清直接否定,“蛮夷之人,岂可多与交往,不妥,不妥!”1
“吾合肥之万寿绸、棉布,六安之茶叶、药材均价值不菲,过往却受制于粤商,价格极其低廉,而广东十三行之豪富天下皆知……”
刘宗清盯着刘仁明的眼睛良久,刘仁明毫不示弱,与他对视,刘宗清最后回避了眼神,“吾今天方知仁明之见识才具,可惜呀,吾已然老迈,汝当好自为之……”2
刘仁明再施礼,“侄儿明白,一定谨记叔父多番教导!”1